脊椎痠痛問題靠這招|針對脊柱問題的精準運動

全球化|不死的癌症|脊椎病變

世界衛生組織從2012年起把每年10月16日定為「世界脊椎日」,可見脊椎病的普遍性,諸如最常聽到的產後肩頸痠下背痛、脊椎側彎、腰椎間盤突出與僵直性脊椎炎,醫療雖能即時改善當下疼痛症狀,但要從根本改善仍須靠專業照護與居家日常自身的持續努力。『國際脊椎體況管理健康協會』理事長楊琦琳,同時也是iSEM(International Spine Exercise for Multifidus muscle)國際多裂肌脊動創辦人,也強調專業照護對於預防與改善脊椎因姿勢不良與肌力失衡引發痠痛的重要性。

具備前線醫護背景的楊理事長,提到自己在醫護現場與研究的多年經驗中,在醫院看到老人、孕產婦、兒童、成人甚至是自身從事醫護的工作人員,長期承受脊柱側彎、腰椎間盤突出與僵直性脊椎炎、駝背、高低肩、久站久坐、頸椎腰椎痠痛,而穿鐵衣、拄柺杖、坐輪椅、仰賴打針吃藥則是目前常見的處理方法。其中產後腰椎痠痛、駝背、水腫、便秘、久坐久站的職業傷害、滑手機的肩頸痠痛都已成為極為普遍的現代文明病。

楊理事長表示,目前在台灣雖然脊椎保健觀念已逐漸形成,但實質上仍然缺乏能夠針對脊柱問題提供個人化居家運動指導教學的專業人士,導致脊椎痠痛問題多數是求救無門或是只能獲得短暫舒緩效果,無法真正獲得改善。事實上,這些問題是可以透過脊椎深層肌肉群「脊柱肌力與穩定訓練」來大幅改善與預防的。她給深受脊椎痠痛人的建議是,尋求專業脊椎運動指導將運動醫學落實在脊柱與骨架運動,鍛鍊脊柱的肌力與肌耐力,將可改善脊椎姿勢不良與衍生的神經壓迫疼痛。而一般民眾也可以在生活中的融入脊椎運動訓練,強化脊柱穩定度與柔軟度,預防脊椎因姿勢不良與肌力失衡引發痠痛並維持脊柱健康。

 

深層脊椎運動|標準化|安全化

iSEM(International Spine Exercise for Multifidus muscle)多裂肌肌群運動的標準化與安全化,可增加多裂肌肌群運動的肌力與肌耐力、強化肌肉肌纖維長度和韌性、減少脊骨堆疊壓迫神經產生疼痛,進而達到促進健康的脊椎保健方法。iSEM多裂肌脊椎運動是研發脊椎骨間最小肌肉肌群彈性與肌纖維長度,活化人體中樞神經接收感知和周邊神經整合訊息的循環。結合人體系統的「生理解剖學」與「運動力學」,綜合體況體適能為平衡脊椎姿勢體態、背腹肌群均衡運動、細胞修復自癒調理、臟器調息穩定精神、內臟深層拉提導引等,以運動技巧建立脊椎健康體況。

多裂肌訓練的 5 大重點:

(1) 脊骨縫隙間的多裂肌肌力空間訓練:預防骨刺增生與神經壓迫疼痛問題

(2) 脊柱多裂肌肌耐力與肌肉彈性訓練:延展背肌舒緩痠痛、增加循環代謝

(3) 脊椎中央點與骨盆線標準化訓練:減少錯誤肌肉動作、端正儀態姿勢

(4) 脊柱血管循環提升訓練:抗引力調理循環、深層按摩內臟組織

(5) 脊椎曲線的身體力學與律動訓練:透過地心引力訓練的阻力與抗阻力,增加肌肉彈性

多裂肌是沿著脊椎最深層的肌肉,連結著從頸椎到尾椎每一個椎骨的肌肉群,這些小肌肉是穩定脊椎最重要的鋼索,兒童的多裂肌約0.5公分,成人則約 2 公分,要訓練脊骨間的小脊肌和脊骨間關節的細微動作,肌力和肌耐力的「初階鍛鍊」搭配專屬脊椎運動墊,循序漸進運用身體重力、地心引力等自然定律達到「初階鍛鍊」的效益,再依個人體況管理,包含:體重、生活、工作、飲食、運動、壓力和睡眠等多元面向,設計不同教學模式。

從神經學路徑與脊椎骨空間,訓練應有的深層肌肉力量和柔軟度,支撐全身中央體線的位置;並透過脊椎中央線與身體力學指導,讓脊椎各關節與下肢關節能巧力搭配;利用雙手的槓桿平衡原理,讓脊椎省力、保持平衡。多裂肌的「肌力」是當人體做單次的肌力動作時,肌肉產生收縮的能力;「肌耐力」則是能夠持續較多次數肌力動作的能力。

 

從脊椎重症個案中研發|結合脊椎醫學、解剖學、運動力學、護理學

多裂肌體況照護與運動,讓有脊柱側彎、僵直性脊椎炎、心血管疾病、下肢關節問題及腰椎開刀術後一年半的學員逐一鍛鍊,從兒童到銀髮、從癱瘓到腦麻、從孕期到產後、從職場到日常家庭。將醫學照護落實在日常的脊柱運動,從產後、兒童、職場到銀髮族都能安全正確管理脊椎,改善各種脊椎失衡與自律神經失調所造成的體況問題,包含肩頸腰痠痛、失眠、便秘、虛弱、腹瀉、胸悶等體況困擾。

 

小心!產後照護沒做好,脊椎痠痛一輩子

台灣每年的產婦超過十萬人,根據調查超過80%的產婦會選擇入住月子中心

產後康復產業臨床統計發現,產後1~3個月是婦女心理最脆弱、生理最虛弱的時期,每年有九成以上的第一胎母親會出現產後問題。據統計,產婦中發生腰痠腿疼的比例高達50%疼痛發作時會嚴重影響產婦的日常生活容易引起產後焦慮、抑鬱;而哺乳或抱小孩的姿勢不良產生富貴包也越來越年輕化,據相關數據統計,30%以上的產後女性有不同程度富貴包併發駝背的問題。

總括而言媽媽在懷孕前後的過程身體內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懷孕期間由於雌、孕激素水平內的增高,脂肪最容堆積在骨骼最突出的部位,由於身體負重的造成,脊柱重心改變,從而引起脊柱的曲度發生變化,生產後哺乳餵養寶寶,長時間保持低頭含胸的姿勢,再加上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脊椎因為疲憊,脊柱骨縫間深層支撐上半身的肌肉無力而發生改變,慢慢地脊柱擠壓就會出現「痠痛」的骨性和肌肉性結構的變化。

 

產後問題要靠專業照護解決

婦女在經過受孕、懷胎40週至生產,整個過程在生理及心理上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女性在生產完畢之後,常常會出現肩頸痠痛、體態變型、體質虛弱、脊椎側彎、乳房脹痛、產後肥胖、盆骨、焦慮、自律神經失衡等問題。但是這些問題,是可以通過專業技職服務調理和保養來後期解決的。產後康養恢復,正是針對生產完的女性進行全方位健康服務照護和心理輔導恢復。

目前,對產後媽媽進行專業的產後恢復的全身性體況照護和脊椎肌力訓練的專業人士還是偏少,遠遠不能滿意日益擴展的市場需求。準媽媽的不斷增多和產婦面臨的眾多產後問題促使了產後恢復行業如產後居家護理人員、月嫂、哺乳師、健康管理師、整復人員一般運動教練等專業都個別化發展,隨着產後媽媽自我保健意識的崛起、醫療保障制度的完善,產後康復產業仍有巨大的增長空間,透過產後康復的技職培訓,加強產後照護的解決方案客製化,協助產後照護人員專業化發展。  『國際脊動證照產後照護培訓』完整內容看更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