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策略學員分享3

 

如何調整學習體質?  by 大策略學員分享

 

 

筆者: 陳怡安

文章出處:  https://vocus.cc/@facebook1633364090017335/5e5e8f14fd89780001fa4a30

感謝筆者同意分享學習心得


適應性智慧工作坊-如何調整學習體質?第一次的線上課程,褚老師(哲學思考踐行的教練),Dr. Claudius老師(腦神經語言學的專家)和Christopher老師(專研複雜性科學)三位老師帶我們一起探究,在這多變複雜的環境下,怎麼調整學習能適應這個環境。
整個課程,除了單環、雙環的學習模式,讓人感覺理所當然的是在討論學習之外,其他的面向真是出乎意料,那些讓人驚訝的面向包含心理神經免疫學、三環學習、反思自己的存在等,不得不說重新回頭看筆記是挺複雜和深奧的。但再三咀嚼,可以發現所有的課程內容,真正想傳達的核心是「怎麼樣可以有一個充滿適應智慧的學習體質?」

 

學習是一個社會互動過程
要探究怎麼樣能培養出具有適應性的學習體質之前,老師說了一句對於學習這件事的澄清,我覺得很重要,若能看懂,其實你已經知道關鍵了。
那句話就是,「學習是一個社會互動的過程,而非個人內在知識內化的過程」。
這句話乍看很違反我們原本對學習的認知,但如果想想生活中的實例,比如學校學的出社會都派不上用場、真的學會開車是在上路之後、很多事都要做中學才能到位等,我們就會清楚的看見,真正讓我們增進能力的學習方式,確實都是具有互動性的參與。我們無法無視於所處的社會環境現況,僅僅是透過閉門造車的內化,就輕易的達到想要的學習效果。

 

學習效果取決於互動品質
這時,當我們看見了學習在受環境影響下,是一個如此動態和具有複雜性的過程時,我們要進一步思考怎樣的體質能提高學習效果,就顯得相對容易。因為,我們已經明白,學習的效果取決於內在自我與外在環境互動的品質,當內在意圖與實際執行成果越一致時,意味著互動品質越高。
然而,當外在環境非我們能掌握和控制時,我們最常做的卻是假設一個可控的環境來設定目標,然後期待透過理性管理可以贏得最多,這在動盪的現在儼然不再可行。
這時要如何打破這樣的慣性呢?

 

可控的只有自己
首先我們必須真心接受,這世界就是一個不可預測的系統。或許我們可以打造許多SOP或模組化的機制,來提高特定狀況出現時我們判斷與回應的速度,比如武漢肺炎出現時,陳建仁副總統依據他在傳染疾病領域的專業進行防疫政策的沙盤推演與判斷,因而有了目前的防疫機制。但這些機械化的機制終究存在於這充滿複雜性的世界中,大多數的事物仍出其不意的快速變化中,也因此台灣的防疫專家們對疫情變化始終保持高度警戒而且不斷的對大眾預告隨時有更壞的可能,即便目前疫情控制得已是全世界最理想的。因為他們都很清楚,這世界充滿了複雜性。
而當我們理解外在不可控,卻又試圖透過學習後達成想要的成果時,我們能著力的其實就只剩自己的內在。

 

意圖與平靜
首先,內在得有明確的意圖,沒有意圖猶如沒有導航系統一樣,我們根本無法確認我們所想要去的目的地與學習後抵達的是否一致。
再來,面對動態的環境,不再單一的目標,我們不僅要在學習過程中盤點資源、知道承受度,更得透過自我管理做到隨時調整,而隨著知道得越多,將越清楚該如何調整目標。以上這一拖拉庫複雜的任務,要能及時做到,唯一的關鍵是我們真的準備好經歷前所未有的超越了嗎?
怎樣叫做準備好經歷前所未有的超越?這句話很玄,但白話一點就是,接受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都有個全新的自己出現。當我們拋下腦中所有舊有的自己時(所知所學),我們每個當下都處在歸零的平靜狀態,所以沒有預設也不會投射,只會專注釐清問題的成因和純粹的觀察,懸置腦中閃過的任何判斷。也因此,當具備了這種體質時,我們與外在環境的互動過程中,自然能用敞開的態度對各種訊號保持敏銳度和彈性,自然足以做到上述的那些任務。

 

重新設定的難處
上面講的明明白白,好像很簡單,但事實上要做到重新設定自己是有難度的,因為我們腦中有太多個從小累積到大的濾鏡如知識、文化、家庭教育、信念、價值觀等,無時無刻在發生作用。甚至這些濾鏡層層疊疊的僵固在一起後,就成為我們以為是與生俱來的性格與人格特質。
所以,關於探討如何調整學習體質,說那麼多面向,我以為最重要的還是,是否願意承認那些濾鏡是可以被調整和取代的,當願意承認這個可能,這一切為了適應而學習的過程才可能發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